区块链安全

谈谈区块链目前遇到的安全问题

       此外,区块链的理论安全与实际应用安全之间还存在一些鸿沟。2014年,JuanA.Garay、Aggelos Kiayias 和Nikos Leonardos 3 位教授最先给出了有关比特币区块链的安全形式化分析和证明,列举了比特币有关的两个安全特性:公共前级和链质量并通过协议分析得出比特币协议实现区块链的3个特性(活跃性、一致性和正确性)。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区块链的网络安全性比较高,但实际网络环境、用户自身安全意识和黑客主动攻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给区块链系统的应用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安全威胁。鉴于区块链采用的网络结构是不同于传统的P2P结构,攻击者无法通过控制少部分节点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个网络控制,但是由于实际网络部署时,各个节点之间配置的安全防护等级不同,导致攻击者可有针对性地从低安全防护等级的节点开始发起攻击,通过控制大多数节点阻碍区块链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密钥的管理不严格,安全意识不足,或被钓鱼网站所诱骗,丢失自己的密钥,也会引发安全问题。以金融领域为例,由于区块链与金融紧密关联,相关的用户或者机构成为黑客的重点攻击目标,而一些传统用户应用层的攻击手段在区块链技术中依然可行,因此就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不论是用户自身引发的还是传统攻击手段引起的都不可忽视。

outputo-20210605-155436-964-uwhe.png

最后,匿名性、去中心化、防筛改性、自治化等特点虽然是区块链的技术标签,但与此同时也给区块链系统的安全监管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1)区块链的匿名性使得区块链网络系统中发生的漏洞利用等安全事件以及骗取数字货币等网络犯罪的溯源难度增加。当非授权用户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对系统实施攻击使得系统变得不安全时,系统很难追踪并从系统中剧除恶意用户和攻击者。例如勒索病毒,黑客利用操作系统漏洞将用户的文件进行加密处理,需要用户发送一定量的比特币来获取解密密钥。虽然比特币地址在用户交易的过程中是公开的,但其较高的匿名性使得无法链接到现实中的非法参与者。

(2)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导致攻击者可以在更多方面进行攻击,使得系统的安全监管的难度增大,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模式,数据存储在不同的节点而不是集中式的服务器,且用户的通信传输方式为点对点,不需要通过可信的集中服务器或平台,因此用户交易过程中很难获取监管数据,监管的技术接口也难以实现。

(3)区块链的防篡改改特性为恶意信息的传播提供底护,使对数据内容的监管变得异常困难。具体地说,攻击者通过交易的方式向区块链中写入一些非法信息,利用区块链自身的同步机制实现非法信息的迅速传播,由于防篡改特性使这些非法信息难以被删除,加大了互联网监管的难度。

(4)数据安全责任边界不清晰。在实际应用中,节点通常指的是区块链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所有者等实体,区块链中的这些实体互不信任,这会导致在出现安全问题时,难以划清安全责任界限。总而言之,区块链本身存在诸多也须解决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区块链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确保区块链的安全性是当前区块链广泛应用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